必赢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授权点2020-2021年
年度建设报告
(专业型)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必赢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授权点依托必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及必赢“双一流”建设项目支撑,结合MLIS教育的一般要求和云南省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举措,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声誉发展为抓手,以边疆民族地区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需求推进MLIS教育的发展。
2020-2021年度,必赢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学科方向上继续致力于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图书、情报与档案事业,为云南省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的保障与支持,在图书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档案事业与档案管理这三个培养方向上巩固和发展特色优势,并新增古籍整理与保护方向(2022年招生),推动MLIS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师资建设方面,2020年度引进高级专业人才1名,新增1名青年教师作为师资博士后,新增校外行业导师1名,新增校内导师1名,有15人次在国内各类教育委员会、协会等行业组织担任委员、理事、秘书长等职务;2021年度新增1名青年教师作为师资,新增校外行业导师2名,新增校内导师1名,有17人次在国内各类教育委员会、协会等行业组织担任委员、理事、秘书长、副会长等职务。
平台建设方面,继续加快档案与信息管理实验室、文献整理与保护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同时依托必赢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CALIS西南地区培训中心、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西南推广中心等平台,结合本学位点的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关教师与研究生积极参与,开展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等工作,不断提升师生实践技能与科研能力;
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并落实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思政育人和实践育人成效显著,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显著提升;新签约校级实践实训基地2个,加强与各类行业机构的合作交流,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著名学者以及实践部门的行业导师前来讲学、座谈;组织力量完成各类研究生优质课程、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积极编写专业学位案例;学生120余人次获各级各类表彰奖励;
主要建设成效方面, 2020年度完成出版5部高水平专著与教材,并在SCI、 CSSCI源期刊发表了15篇标志性学术研究与教研成果,获得省级社科成果奖二等1项、三等1项2021年度完成出版6部高水平专著与教材,并在SCI、 CSSCI源期刊发表了30余篇标志性学术研究与教研成果,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及各类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10余项;人才培养质量提到提升,进一步巩固了本专业学位授予点在云南省乃至西部地区的优势地位,为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高层次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区域性不可或缺的信息决策咨询基地和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与利用研究与实践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费投入方面:必赢双一流建设经费继续支持本学位点建设,2020年度纵向科研经费到账60余万元,横向科研经费2万元,2021年度纵向科研经费到账132万元。
二、人才培养
(1)课程设置
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对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安排学期、学分、总学时等做出明确规定,并编制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本学位授权点开设的核心课程(必修)见下表。
学位基础课 |
任课教师 |
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方法 |
华林(教授) |
信息资源建设 |
甘友庆(副教授) |
图书情报基础 |
周铭(副教授)、赵晓(讲师、博士) |
情报分析与研究 |
马自坤(教授) |
各类型图书馆管理 |
周宇青(副研究馆员) |
信息组织 |
赵益民(研究馆员) |
信息检索 |
赵益民(研究馆员) |
古籍整理与保护 |
王水乔(研究员) |
论文写作 |
朱明(副教授) |
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课堂专业教学运行秩序良好,未出现过教学事故。
为强化非专业MLIS学员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继续执行《必赢图书情报专业硕士(MLIS)研究生选修本科生课程的规定》,选修5门以上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并将考试成绩作为毕业的基本条件。
(2)实践基地建设
2020-2021年度新增实践实习基地2个,并继续做好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图书情报与档案文献的实体整理、排架、编目、归档、借阅,科技查新,专利检索与分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
加强实践管理和考核,实践学时不少于6个月,由实践单位和学院共同考核。健全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做好实习学生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工作以及综合能力的调查、评价与分析工作。
2020-2021年度安排的实践实习单位有:云南省图书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信息中心、必赢图书馆、必赢档案馆、云南省科技情报院、昆明市图书馆、云南省社科院情报资料中心、云南丰源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盘龙区档案馆等单位。这些实践基地都已与必赢建立起牢固的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在培养人才、科研项目研究等方面持续合作, 创造优良的实习条件,不断提高学生在图书与档案整理编目、图书馆与档案馆业务工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实践教学
注重将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根据图书情报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如《信息检索》、《信息组织》、《各类型图书馆管理》、《档案管理实务》等课程培养从事图书情报与档案领域业务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能力。聘请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档案局等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完成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项目《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基础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并顺利结项,共完成32个教学案例的编写,并完成了教学案例数据库的设计以及教学案例网站的开发实现,项目成果《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基础教学案例集》完成编辑将于2022年2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例如,(1)王水乔研究员结合自己在云南省图书馆时的古籍保护工作实践,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以云南省为例》教学案例并应用于课程教学;(2)云南省档案局黄燕玲副研究馆员根据自己在云南省档案局从事档案开发利用的业务工作实践,编写了《档案微视频: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抓手》《全宗卷的编制及规范管理》等教学案例;(3)王雪飞老师与昆明医科大学档案馆馆长王媛在总结昆明医科大学档案馆声像档案归档工作实践基础上编写了《昆明医科大学数码声像档案网络在线归档工作案例》教学案例等。上述案例都已编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基础教学案例集》正式出版。
(4)学位点招生、毕业、授位、就业情况
2020年计划招生50人,报考人数达400余人,最终招生67人。毕业47人,授予学位人数47人,其中获省级优秀毕业生2人。
2021年计划招生48人,报考人数达500余人,最终招生62人。毕业51人,授予学位人数51人,其中获省级优秀学生干部1人。
着力开展就业创业深造服务,通过多种渠道,配合校院就业工作,对毕业生就业创业深造进行指导与服务,2020-2021年度就业情况较好就业方向主要有各级各类档案局(馆)、图书馆和科技情报部门及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其中,2020年度进入高等院校有7人,党政机关2人,国有企业7人,中初等教育单位2人,民营企业10人,部队1人,其他事业单位1人,升学1人;2021年度,进入高等院校有6人,党政机关5人,国有企业8人,中初等教育单位3人,民营企业14人,自主创业1人,其他事业单位2人,医疗卫生单位1人。
(5)研究生发展情况
获得202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A类一等奖2人,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学术英语词汇竞赛三等奖1人;
2020年度,获省政府奖学金4人,省级优秀毕业生2人,校级优秀毕业生1人,研究生校级奖学金100人次;
2021年度,获国家奖学金1人,省政府奖学金1人,第六届校友励志银杏奖学金1人,研究生校级奖学金119人次;
2020年度,考取各类资格证书4人次;2021年度,考取各类资格证书5人次;
组织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与教育部学科竞赛,2020年度指导学生申报并获批国家级双创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得两项国家级专利发明、鼓励学生深化学术研究。
(6)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必赢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定,建立“全流程、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研水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所有学位论文评审严把质量关,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到“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匿名送审、抽检、答辩等各个培养环节全过程规范有序的质量监督体系。2020年、2021年,学位论文盲审合格通过率均为100%,学位授予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7)管理服务、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建立了优秀的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学院有专职党委副书记,配备专职辅导员 4 名、兼职辅导员 5 名,开展专家学者型的思政队伍建设,每一个学科带头人都是思政教育带头人,承担思政教育的职能。将师德师风作为研究生导师聘任、评先评优的先决评价要素,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坚决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考核作为人才引进、考核评价、职务晋升、岗位聘用、评奖评优、导师遴选、人才推荐等活动的首要条件,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采取“零容忍”。以班主任与辅导员带头,成立班级评选小组进行各类研究生权益评选工作的组织工作,建立院-系两级奖助学金评审小组,管理与监督上述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师德建设与权益保障制度推进了育人成效,研究生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能力稳步提升,创新创业项目成绩显著,所做科研项目及撰写的论文更加务实,质量更高,总体上在校研究生对本学位点满意度较高,认可度较好。
教学/科研支撑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挥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所需的基本教学资源,包括图书资料、实验室等,现有文献整理与保护基础实验室、档案与信息管理实验室等,实验室总面积约420平米,拥有总价值267万元的蒸汽老化试验箱、紫外光耐气候老化试验箱、纸张拉力试验机、大数据主服务器、桌面云管理服务器等实验仪器设备;另外可利用的科研平台还有依托必赢图书馆的必赢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CALIS西南地区培训中心、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西南推广中心等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开展可开展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与培训、专利情报分析与知识产权服务、数字资源服务与数字图书馆合作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本学科点相关教师与研究生积极参与,培养和锻炼师生的信息服务能力。
三、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全面融入学校综合改革,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核心目标始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学科特点及学校实际,构建“保存家国历史、传承中华文明、培育文化自信、构建民族记忆、弘扬服务精神”的育人使命,全面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致力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立规矩、勤提醒”构筑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通过制定“档案职业素养教学守则”和“师德师风行为准则”、集中学习和讨论师德师风建设等措施,打造出了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从未出现重大师德师风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本学位点现有校内专职教师40人,其中教授12人,教授占比30%,副教授20人,副教授占比50%,博士生导师6人,博导占比15%,博士学历者18人,占比为45%,具有外出进修或访学经历者占比13%。教育部档案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人,教育部图书馆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3名,全国档案专家1人。一名教师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一名教师受聘必赢“东陆骨干教授”,一名教师受聘必赢“东陆青年学者”,2名教师获“红云园丁奖—教育功勋奖”,一名教师获“红云园丁奖—优秀教师奖”。学位点华林教授、陈子丹教授、杨毅教授、段丽波教授、刘强教授、王水乔教授等均担任云南省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高评委委员会委员、中国档案理事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协会委员等职务。
师资队伍的研究方向包括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地方文献整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图书情报学术史与评价及图书文献阅读与推广,学科视野开阔,专业教学科研究能力突出。本学科从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情报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云南科学技术院等相关单位聘请了14位专家,作为硕导共同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 其中10位具有正高职称,4位具有博士学位,都是各自领域的重要领导和业务骨干,于档案馆、图书馆、情报研究院等单位从事实践和研究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学术研究水平高、研究成果扎实,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同时拓宽了研究生的培养视野,是本学科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业导师中,黄燕玲为云南省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兼任云南省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马敏象为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尚朝秋为云南省科学技术院研究员;龙江莉为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研究员;李吉星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员;庄会富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钱秉毅为云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赵益民为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李仲良为楚雄师范学院研究馆员;高建辉为楚雄师范学院副研究馆员;李怀宇为必赢档案馆馆长、副研究员;杨毅为必赢图书馆馆长、教授。
行业组织任职情况方面,有18人次担任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或行业组织担任相关职务,如:马自坤担任中国图书馆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云南省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云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水乔担任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理事,刘宇担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侯明昌担任云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云南省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陈子丹担任云南省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段丽波担任云南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李怀宇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胡莹担任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黄体杨担任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民族文献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委员,耿达担任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赵益民担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共图书馆分会政策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庄会富担任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中心工作委员会委员,龙江莉担任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赵生辉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多语言信息处理委员会委员,周宇青担任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任家乐担任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ety(数字转型与社会)(筹)执行主编等。
四、科学研究
2020-2021年度在国家级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民族档案学研究丛书”与“东陆之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研究前沿丛书”11部专著(含相关高水平教材)。“民族档案学”、“文献整理与保护”、“社群信息学”等研究方向累计在SCI、CSSCI源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0余篇。纵向科研项目经费300万元,横向科研项目1项,经费2万元。华林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荣获云南省科研创新团队,华林教授主持的《元明清时期中国边疆治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获得教育部重大课题立项,朱明副教授主持的《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信息扶贫成效跟踪调查及巩固拓展研究》获得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立项,胡莹副教授主持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数字记忆构建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立项,刘强教授主持的《基于表面能分析的档案纸张湿胀干缩防控技术研究》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立项。
五、服务社会
作为云南省唯一的拥有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授权点,本专业学位遵循“立足云南、凸显特色、服务国家”的方针,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科技与文化事业发展,依托云南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民族档案史料、地方文献保护,档案文献开发以及信息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解决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中民族档案、地方文献保护与边疆民族地区信息资源利用服务等多方面问题,在专利信息与知识产权服务、地方文献编纂、古籍普查与保护、修复抢救濒危档案以及地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树立和充分展现了必赢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点的良好社会形象,实现了本专业学位点服务社会的目标。
典型案例有:
一是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华林教授、陈子丹教授担任云南省档案事业十四五规划评审专家组组长与专家,周铭副教授、胡莹副教授担任昆明市档案事业十四五规划评审组组长与专家,华林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云南省十四五档案事业规划报告的起草。在云南省档案行业法律行规制定、学术共同体与基层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受到市委办、省市档案局、省科技厅、中船集团705研究所、云南交投集团、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家机关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肯定与采纳。如刘强教授负责规划设计昆明市云纺博物馆“重修玉皇宫志”石碑的修复保护方案,并在有关单位审核通过后,实施了工程的具体修复保护现场操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与关注。
二是积极响应国家知识产权局号召,依托必赢海量数据资源,积极参与云南省“省区专利信息利用帮扶项目”及必赢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为云南省相关企业与高校提供专业信息服务。如张禹导师负责完成的《云南省三七产业专利分析报告》、2019级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李雪青完成的《水下声纳专利分析报告》等。
三是参与“云南省精准扶贫数码照片音视频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提出了包括建设原则和工作机制、采集处理标准与规范等方面的对策与方案,促进了云南省照片音视频档案领域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是持续开展古籍普查,守望典籍传承文明。组织师生参加“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云南行”志愿服务,让师生们对云南省古籍保护的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弘扬民族文化,与文山州图书馆联合发起组织“碑刻拓片文字识别整理志愿服务行动”活动,以上举措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专业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同时也为提高云南省古籍普查工作的整体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共享了力量。
六、不足与短板
第一,学科建设的强化。1、现有教师体量仍不足,对师资团队的学历、学缘、年龄等结构亟需优化。本学位点系小众学科,全国布点较少,每年应届毕业博士数量极少,而我校近年博士入职门槛较高,且能够对应高层次的本专业领域优秀学者数量奇缺,招聘难度和引进人才难度都较大。2、一级博士点缺失,导致研究方向发展不平衡,综合实力偏弱。本学科点二级博士点自2016年遵从学校“双一流”建设调整后,一直在为达到一级博士点要求的条件而努力。一级博士点的获得,对于师资队伍等各项建设将有很大助益。3、师资队伍进修访学比例亟需加强,业务骨干与团队培育计划需落实。由于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总体偏大,导致对外进修访学的热情不足,缺乏提前规划是导致业务骨干与创新团队培育不足的原因。
第二,科研水平的提升。1、国家级社科自科项目立项数量及结项率需提升,项目级别以及横向项目立项需强化。对外合作力度较小,导致横向项目偏少,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话语权偏弱。2、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环境尚未形成。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术与教学研究发展不平衡。3、高水平权威顶级期刊的发文量偏低。
第三,人才培养的巩固。1、高质量系列教材的编撰规划不够。教材建设工作的规划不足,尚未将教师自发状态调整为整体建设状态。2、与教学相关的改革、精品课程、线上课程建设力度不足。教改类项目的申报宣传不足,精品课程的建设意识缺乏全局观。3、学生就业工作的引导与跟踪服务不足。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较为欠缺,对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调查持续性不足。4、指导学生申报各类竞赛与项目的数量较低。对教师的动员与宣传不足,导致教师参与度偏低,从而指导学生的积极性较弱。
第四,支撑平台的优化。1、实习实训基地的深化合作亟待加强。现阶段合作的范围较窄,合作的方式较浅,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2、学科数据库的完整度不足,库内数据的前溯性以及内容完整度仍需补充与完善。3、实验仪器设备的数量与档次也存在一定不足,需要持续补充和更新,实验场地面积也需要扩大,以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4、科研支撑平台需要优化结构布局,尤其是高层次科研平台缺乏,参与现有科研平台的教师和学生人数及开展科研活动方面都存在较大不足,需要进一步挖掘科研平台功能,发挥其科研支撑作用。
第五,国际交流合作的开展。1、国际学术界话语权较弱;2、国际合作开展较慢。尚未构建与国际交流的稳固通道,师生参与国际交流的力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