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必赢网址bwi437 全文检索 收藏本站 |  学校首页 | 

敬畏学术,追求卓越

史学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大有可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2日 09:16 点击数: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就曾指出:“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的这一预言早就实现了。现在,习近平同志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提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实现这一新目标,无疑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社会各界都应为之不懈努力。我国史学界应坚持唯物史观,讲清楚历史的来路和去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历史智慧和精神动力。

资政育人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过往的一切都成为历史,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研究是往回看的,但是任何时代的任何历史研究都是站在现实社会基础上往回看的。这决定了历史研究者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带着现实的眼光,一般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会对现实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虽然我们不排除也不否定一些人喜欢钻进故纸堆里吟风弄月,把历史研究与现实社会完全分开,但这样的历史研究者毕竟只是少数。所以,从这个意义说,历史研究是用来资政育人的,资政育人是历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史学的主要社会功能。古往今来任何一部有价值的历史著作,都是研究过往、关照未来,都是希望对现实社会发生作用:或者是提醒今人少走弯路,或者是希望借鉴历史经验走向光明未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史为鉴”。脱离现实社会的历史研究是没有前途的,是不为社会所重视的。“历史无用论”的盛行往往都是因为某一时期历史研究脱离了现实社会。

资政育人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开了私人著史为现实服务的先河。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可以看成汉代的中国通史,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明确了《史记》的资政性质。北宋司马光坚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撰述主旨,修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编年体中国通史,希望“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书名就非常鲜明地表达了该书的资政性质。历史研究“有资于治道”,这是所有历史研究者都不能忽视的。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我国许多历史学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开展历史研究,资政育人仍是重要目的。如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探寻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力图对人们的历史认识起到指导作用,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知识的积累、历史规律的探寻,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即将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史学应更好发挥资政育人作用,为人们提供更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史学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讲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讲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史,还讲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重要论述都表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历史眼光、历史思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有历史眼光、历史思维。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研究要深化对这条道路的研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各种政治力量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寻求解救之方,但各种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只有当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社会才结束了向下“沉沦”的趋势,迎来向上发展的光明前途。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以后的一系列事件,画出中国社会“上升”的历史轨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是在苏联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背景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生根、发展并没有照搬苏联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和历史特点进行探索。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蕴含的历史规律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把这个历史过程研究透,我们才能清楚自己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才能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是在与近代中国各个政党的竞争中显示出自己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从而脱颖而出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也犯过错误,但总是自己起来纠正错误,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找到正确发展方向,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的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这是其他政党不能比的。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历史研究要把这个问题作为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历史研究把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道理讲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进行伟大斗争,这个伟大斗争就包括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党的领袖等言行,这更需要史学发挥自己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立足中国大地。中国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有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有些政治家、思想家也留下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精彩之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和政治传统、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经验,也值得我们今天借鉴。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优秀传统,使我们在面对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时,可以长久支撑、不屈不挠,汲取新知、革故鼎新,终于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向下“沉沦”的屈辱局面,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社会的“上升”趋势。这些历史经验都是值得研究和总结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宏伟的远景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将远超汉唐、无论康乾。在这样的时代号角鼓舞下,历史学家要依靠自己的专业素养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作出自己的努力。

抓住重要节点深化历史研究

史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是具体的,尤其要抓住重要节点深化历史研究,推出一批重要成果。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史学界应推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史》这样的著作,用史实深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帮助人们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史学界应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史》这样的专著,用翔实的历史资料论证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论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新中国7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还可以进一步开阔眼界,把新中国70年历史与苏联历史进行比较研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史学界应推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这样的著作,用史实阐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章。尤其要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把这些讲清楚了,就把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道理讲清楚了。

20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史学界应从现在起就下功夫收集积累史料,准备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史》这样的重要著作,除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身的历史特点,还要阐述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发展特点,还可以与欧洲历史的发展特点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会对世界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史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有利于在研究中提炼出富有中国历史文化特点的概念和话语体系,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这是我国史学发展的契机,我们应紧紧抓住。
(作者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11日学术版)

Scroll to Top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