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及云南省民族宗教委2019年度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传统灾害文化纪实丛书”项目的研究工作。希望通过项目调研,发掘少数民族在应对灾害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习俗,收集、整理流散在民间、即将被现代化湮没的少数民族灾害文化。为更好地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必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邀请了国内知名学者,对参加本项目的研究人员进行培训,以从理论研究与实践层面提升参与研究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
2017年12月27日19:30,必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灾害文化调研系列培训讲座第二期(第一期由云南省社科院杜鹃研究员主讲),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杨祥银教授,为在场师生作了题为“口述史学:基本概念、核心理论与应用领域”为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必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主持。
杨祥银教授的学术报告紧扣口述史的基本概念、口述史学的核心理论问题、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关系与应用三个议题展开。据杨祥银教授介绍,近年来,环境口述史逐渐被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受到学界重视。通过梳理美国口述历史的若干问题及发展历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仅靠科学家是无法真正反映一地的变迁历程的,而世代居住的人才是环境变迁的经历者。杨祥银教授强调,作为连接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桥梁,口述历史的公众化实践渐成趋势,在当代历史的记录、保存、研究与传播中,口述历史将是标配。
接着,杨祥银教授从方法、学科、结果、过程四个方面对口述历史的学科多元属性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口述史具有的口述性、叙事性、表演性、客观性、可信性、主体性、动态性、合作性、互动性、跨学科性等多元的特征。杨祥银教授提出,口述历史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社会行动议程的价值和公共历史价值;口述历史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将从术语的转变、跨空间的访谈方式、自动语音识别技术及大数据技术上的管理技术变革、口述历史变体四个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环境口述史对呈现环境历史与环境变迁、反思环境变迁主体感知、挑战精英与主流环境话语、促进环境正义运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提供环境决策参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杨祥银教授谈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些更具理论导向的口述历史学家呼吁重新思考口述历史的实践与解释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深具理论意识与跨学科特征的新问题与新视角脱颖而出,即所谓的“理论转向”,在口述史的研究中具体表现为记忆转向、叙事转向、关系转向、情感转向、空间转向、数字转向等。
最后,杨祥银教授以口述史学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出发,介绍了口述史的应用领域。纵观口述史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可见它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学(社区研究)、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教育学、文学(传记研究与非虚构写作)、艺术学、民族志、性别研究、族裔研究、移民研究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杨祥银教授强调,在过去70余年间,口述史学尽管得到不断发展与日益创新,但对其理解与定位仍然相对传统与保守,我们应该超越将口述史学视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习惯性学科定位,以更为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来理解口述史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及其跨学科应用价值,并为口述史学的学科本位建设或学术研究的“去学科化”思路提供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该超越将口述史学主要局限于提供史料来源与拓宽究视野等较为狭隘的研究价值,充分发辉其作为更新研究方法、促进跨学科应用、加强代际传承、推动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信息、促选社会正义与实现政治和解的多元价值与功能。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向杨祥银教授提问,杨祥银教授耐心地一一回答了同学们在研究过中的遇到的困惑。杨祥银教授以丰富的案例及广阔的视角为西南环境研究史的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讲座在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必赢网址bwi437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