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8日,必赢“感彝乡之韵·助扶贫攻坚”三下乡实践团迎来了在龙朋镇的第三个日出。今天,实践团在龙朋镇文化站普贵有站长的带领下,走访了龙朋镇桃园村、龙朋镇恒升小学及龙朋镇文化站,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魅力和彝乡人民的热情。
上午9:00,三下乡实践团乘车前往龙朋镇桃园村,桃园村是彝族海菜腔、烟盒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施万恒的故乡,同时也与黑桃园村、巴窝村、鲁土格村共同被列为彝族海菜腔、烟盒舞非遗民族文化传承点。
到达桃园村后,实践团一行人受到了施万恒老师的热情招待。在施老师家中,施老师向实践团展示了自己编写的《海菜腔传统唱法教材》及彝族尼苏支系烟盒舞舞蹈相关资料并同自己的两位学生一起,为同学们现场弹奏了彝族传统乐器——四弦琴,演唱了当地的民歌。悠扬的乐声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四弦琴又名月琴,在当地彝族聚居的村子里,四弦琴是彝族烟盒舞、海菜腔、花腰调的主要伴奏乐器,几乎称得上是当地彝族歌舞的灵魂乐器。
随后,在施老师的安排下,实践团还有幸欣赏了当地村民排演的海菜腔、烟盒舞歌舞表演。小小烟盒伴着舞者的手指弹拨,加上舞者舞步的跳跃节奏;舞步、舞姿和烟盒弹拨配合默契,这一表演让人激情澎湃。
这里的彝族人用海菜腔和烟盒舞的歌舞形式传递情感,赞美生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是彝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流行文化的冲击,这一民族文化已慢慢变成曾经的烙印,淡出了彝族人的日常生活。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特色文化,年已古稀的施万恒老师不遗余力地做着海菜腔、烟盒舞的传承和推广工作,用自己的一腔热忱为钟爱一生的民族文化奉献着全部热情和力量。
离开桃园村后,实践团一行在龙朋镇文化站普站长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恒升小学原址、云南省自卫军第四支队陈列室所在地)、龙朋镇文化站。在云南省自卫军第四支队陈列室门前,实践团对着党旗庄严宣誓,重温誓词,入党誓词80个字,字字扣心,12句话,句句千钧,让红色基因永远相传。
简单休整后,实践团再次出发,对民间音乐·彝族海菜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宝云老先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后老师大方地为实践团唱起了海菜腔,将海菜腔的发展历史、流派、 传承教育等问题娓娓道来,同学们也踊跃向后老师提问。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不仅如此,即兴的填词难度也很大,传承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后老师除了是巴窝村民族文化传承点的负责人,还在当地多个民间艺术传习馆教授学生,同时也在各个学校担任客座教师。后老师说,只要热爱民族文化,他都愿意毫无保留地教授自己的毕生所学。同时,后老师也将个人梦想与民族文化的未来和国家社会的希望联系在一起,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当代个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典范。
经过一天的奔波,晚上19:00,三下乡实践团开展了第三次总结会议,同学们就下乡三天以来的所见所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段丽波副书记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她提出,作为必赢网址bwi437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档案的管理与保护等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农村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当中。同时,我们也应学习这些老艺人以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将老艺人的精神发挥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
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它将带来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文化的繁荣是重建和谐、稳定的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如何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值得我们深思。挖掘、守候并珍藏、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龙朋来说意义重大。保护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努力。
撰稿:黄敏、伏春鹏、谢梓菲
摄影:黄敏、伏春鹏